林鍾英(1884-1942),字毓川,女性詩人,新竹苦苓腳人。詩人於壬申年(1932)遊臺北時,已經看見街上行人多著洋服,電車滿街,高樓林立的景況,顯示當時臺北已達一定的進步繁榮。
高拱乾(?-?),號九臨。陜西榆林人。康熙31年 (1692)任分巡臺廈兵備道,34年(1695)秩滿陞浙江按察使。任內纂修《臺灣府志》,為臺灣官修志書之始。所收錄「臺灣八景」,一般稱為「大八景」,其中〈安平晚渡〉、〈沙崑漁火〉、〈鹿耳春潮〉、〈澄臺觀海〉、〈斐亭聽濤〉位於今臺南地區,〈雞籠積雪〉及〈東溟曉日〉位於今淡水一帶,〈西嶼落霞〉位於澎湖。
王炳南(1883-1952),本名清閩,渡臺後定居臺南北門嶼。南驛指臺南火車站,詩人寫搭乘火車於夜晚抵達車站時,被汽笛聲驚醒,見到站裡人潮眾多,站外的臺南市區則點滿電燈,充滿進步的景況。
陳玉衡(1808-1843),字汝超,彰化人,清代的鹿港商業繁盛,人潮絡繹不絕,港口風帆林立,船隻出入頻繁,是臺灣重要的商港,「鹿港飛帆」所表現的正是當時鹿港風帆雲集的美景與盛況,既印證了鹿港曾經有過的鼎盛商業,港口一片榮昌的地景,也成為著名的彰化八景之一。只是,由於港口積沙淤塞日益嚴重,加上兩岸對航貿易終止,「鹿港飛帆」終究走入歷史,留給後世無限的懷想。
郁永河(?-?),字滄浪,浙江仁和人。因福州火藥庫爆炸,於康熙36年(1697)來臺採硫,足跡遍歷府城、新港、目加溜灣(今善化)等地,後渡淡水,並赴北投築屋煮硫,歷盡艱險,於10月初離開臺灣。《裨海記遊》記來臺見聞,對全臺山川形勢、番俗民情記載詳細,為散文佳作。